北京医药工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目标突破500家
近年来,北京市医药工业发展持续向好,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全市医药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连续四年保持在120亿元以上规模,实现平稳增长并取得显著成就。
在企业培育方面,北京市共有12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本市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力争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家。
为支持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通过多方面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资金方面,构建了从企业培育到项目落地的全生命周期高精尖资金体系,"十四五"期间已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补助、奖励及贷款贴息。同时,充分发挥市区生物医药投资基金作用,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计划,营造良好的创投生态环境,推动医药健康领域上市企业发展。
在项目建设方面,建立了市级高精尖产业项目库,去年共有昌平生命谷产业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竣工验收,谊安大兴生物科学园等11个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韩美药品综合基地等29个项目实现开工。全年供应工业用地超过500亩,并成功吸引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等一批外资重大项目落地。
北京市还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创新孵化载体,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6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3个,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4家、小巨人企业85家,以及产值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36家。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北京市积极打造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GE医疗成为国内首个医疗装备"灯塔工厂",2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同时,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开展数据流通试点,推动天坛医院数据汇聚至国家脑健康公共平台,并探索医疗数据的场景化应用。
中关村示范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榜首。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区域原料药基地,形成完整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条。
去年出台的《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成效显著,在手术机器人、AI影像诊断等创新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本市现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8家,去年完成产值350亿元。今年以来已新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6个,累计78个,占全国近三成。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支持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并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园区形成联动发展。重点围绕研发、上市到推广应用构建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吸引国外药械品种在京产业化落地。同时,将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优势,精准引进领军企业,推动重大项目和创新成果在京落地,助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