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新能源实验室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测试正在进行。电驱系统的各项性能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被逐一记录分析。王斯博作为电驱动开发部部长,正带领团队进行细致的技术攻关。
时光回到2010年,王斯博初入一汽时,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时很多技术问题需要依赖外国专家现场解决。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斯博暗下决心要突破这一瓶颈。
在一次关键的整车试验中,团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某个部件会出现偶发性故障。为了精准定位问题,党员骨干们迅速行动起来,分成两组同时推进。一组反复测试试图复现故障,另一组则基于现场数据进行同步分析。最终,通过精确到五十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差检测,他们成功锁定了这个小概率软件故障的原因并完成了修复。
近年来,研发总院党总支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等方式,激发团队潜能。一个个党员骨干在关键岗位上挑大梁,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2023年,红旗品牌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EH7正式量产下线。
在整车试验室里,一台智能驾驶测试设备正在运行。"这就是汽车的'跑步机'",资源管控高级主任杨春辉介绍道。四个滚轮配合其他设备,可以模拟各种复杂工况下的车辆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这台设备上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驾驶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工况智能驾驶机器人。
这个创新成果的诞生凝聚了团队的集体智慧。传统的测试方式存在效率低下、安全隐患等问题。杨春辉作为党员骨干,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关任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技术论证,最终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
借助研发总院搭建的创新平台,杨春辉的提案迅速得到了支持和落实。这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鼓励全员参与,经过层层筛选后给予重点扶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技术团队整合了前期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试验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经过多轮优化改进,今年1月底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这只是研发总院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据党群管理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5个集团级创新工作室挂牌运行,2024年共立项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50余项。
入职以来,90后工程师刘彦超参与了两代混动电驱系统开发工作。在身边党员骨干的影响下,他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在这里,师父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年轻人也敢于尝试创新。"刘彦超表示,他要像前辈一样,在红旗事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