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林郭勒草原上,一场悄然兴起的养殖模式变革正在改变着牧民的生活轨迹。位于正蓝旗上都镇青格勒图嘎查的吕茂森就是这场变革中的一员。
初春时节,记者在吕茂森家的牛圈里看到,42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咀嚼着草料。油亮的皮毛与整洁的圈舍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地牧民生态意识的转变。
过去,"多养多得"的传统观念主导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许多牧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然而这种做法给草原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吕茂森回忆起过去的景象:"那时候牛羊满山遍野地啃食,牧草还没长大就被吃光了根部,草原一天天地变得贫瘠。"
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吕茂森逐渐意识到粗放式养殖的危害。"草原是我们的根基,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放牧,子孙后代就无法生存下去了。"他开始主动缩减养殖规模,从以前的上百头牛减少到现在的42头,走上了精细化饲养的道路。
"现在养牛靠的是科学和精细管理。"吕茂森介绍道,虽然牛的数量减少了,但每头牛的质量却有了显著提升。通过合理分配草场资源,这些牛不但能吃饱吃好,还能在3000多亩的草场上自由活动。
像吕茂森这样改变养殖方式的牧民在当地已形成一股潮流。据正蓝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孟克毕力格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和产业转型措施,全旗牲畜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养殖效益却明显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也在逐年增加。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生态修复工作,不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通过推广"集中舍饲+托管代养+分户舍饲"等新型养殖模式,正蓝旗正在探索一条草原休养生息与产业提质增效并重的发展道路。
吕茂森的话道出了广大牧民的心声:"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只有让草原重现生机,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