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取得重要进展。其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已成功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
CyberSense是一种创新的柔性电极自动植入设备,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可兼容多种规格的柔性微电极,在啮齿类、非人灵长类等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优异性能。其核心技术采用智能感知系统引导,实现了微米级三维操作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CyberSense能精准植入厚度不超过10微米、宽度不超过100微米的超薄电极丝,并有效避开脑血管区域。这种独特的"穿梭式"操作方式,使得该设备在植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脑组织的损伤。
植入后的柔性微电极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大脑神经电信号,并通过微型芯片进行处理和传输。基于这些信号,研究人员能够解析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并实现对外部设备的精准控制。此外,该系统还支持对特定神经元群落的精确调控。
目前,CyberSense已成功应用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微灵脑机等机构开发的不同类型柔性电极植入研究,为脑机接口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现代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它涉及电极材料制备、芯片设计、精密植入、无线通信、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关键环节,需要系统性攻关和协同创新。
随着新材料技术和微纳加工工艺的进步,新一代柔性电极具有更小体积和更高柔韧性。这不仅降低了手术创伤程度和排异反应风险,也对植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精细的操作需求,高度自动化的植入设备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
柔性脑机接口系统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医疗康复领域,这类技术可帮助残障人士实现高精度意念控制、语音合成及视觉辅助等功能。在基础研究方面,则为揭示大脑工作原理提供了全新工具。
当前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正经历从刚性电极向柔性电极的重大转变。各种新型电极方案不断涌现,包括表贴式薄膜电极、血管介入式支架电极等。
CyberSense系统采用的超薄微丝电极,在信号采集灵敏度和组织相容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种创新技术为推进新一代脑机接口系统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植入设备性能,探索新型柔性电极材料,并拓展在神经疾病治疗、康复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这将为推动我国脑科学和类脑智能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