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宣传需坚守底线以求稳健发展

责编:晨峰浏览:
城市快报网 时间:2025-04-25

近期上海车展期间,汽车行业悄然发生了一项重要转变:车企集体降低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力度。这一变化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多家整车企业都对智能驾驶相关的宣传用语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例如,比亚迪将"天神之眼"从"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将"代客泊车"更名为了"下车泊入";小米汽车也在相关视频中弱化了智能驾驶的表述。这些改变并非偶然。

事实上,在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文件明确指出,车企应当规范自身的营销行为,避免夸大宣传或过度营销,更要杜绝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方式,以防止驾驶员误用或滥用智能驾驶功能。

这一系列变化折射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水平仍较为基础。目前市场上已经量产落地的乘用车车型,其智能驾驶功能最高仅能达到L2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这意味着车辆仍然需要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进行接管操作,无法完全依赖智能系统完成驾驶任务。

然而,在实际营销中,许多车企更倾向于展示技术的"上限"而非"下限"。例如,在宣传材料中强调车辆具备高速状态下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可以稳定刹停,却很少提及当前大多数AEB系统无法识别水马、石头或动物等障碍物这一现实。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车企甚至在直播中展示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场景,以此来博取眼球。这种行为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能力的认知,还可能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企业固然需要在技术和营销上不断创新突破,但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更应该保持理性和克制。这要求车企既要注重技术发展的"高线"布局,也要守住安全风险的"底线"思维。通过加强技术局限性的普及和风险提示,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作为一个百年赛道,企业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确保行稳致远。安全始终是衡量一辆汽车的核心标准,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产品本质的行为,最终都将损害企业的长期信誉和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晨峰
THE END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