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养老金业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商业养老金业务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显著发展。
根据养老保险公司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参与试点的4家养老保险公司累计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约195.50万个,较2023年初增长了近两倍。这一增长态势表明市场对商业养老金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商业养老金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为个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该业务于2023年1月起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10个省市启动试点,参与机构包括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四家专业公司。
从各家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看,商业养老金业务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以中国人保为例,其旗下人保养老在2024年底服务客户数量达到15.6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75.0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八成。国寿养老的数据显示,其商业养老金业务有效账户数和产品规模分别达到76.30万户和489亿元。
其次,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商业养老金采用"双账户"管理模式,既保证了长期资金的封闭运行,又提供了灵活的资金使用选择。同时,产品线覆盖了从流动性管理到权益投资等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一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产品创新成效显著。试点机构推出了"收益保底+浮动分红"的混合账户模式,并设计了灵活缴费、定期领取等多种服务方案,较好地满足了多样化养老储备需求;
二是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通过银行保险渠道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客户资源的快速积累;
三是投资管理能力突出。试点机构凭借长期资金运作经验,在资产配置方面展现出专业优势。
四是增值服务日益完善。多家公司整合健康管理、养老社区等服务资源,构建了"保险+服务"综合生态体系。
为推动商业养老金业务持续发展,去年10月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按照成熟一家、开展一家的原则,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展望未来,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首先,要持续完善产品体系,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其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商业养老金的认知度;
再次,要优化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最后,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