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之江实验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计划的支持。会上,之江实验室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了多个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文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众多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高效的研究工具,更是一个能够撬动复杂科学问题、引领科研方式创新的关键引擎。
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源于其模拟人类思维和智能行为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实现与神经网络机制密切相关。最近,一项由全球15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成功绘制了小鼠脑组织中1立方毫米范围内的细胞分布图谱,创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分辨率最高的哺乳动物大脑"布线图"。这张三维图谱详细记录了20多万个脑细胞的信息,其中约8.2万个是神经元。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一微小的视觉相关脑区中,研究人员发现了5亿多个突触连接和超过4公里长的神经元线路,并首次完整捕捉到数万个神经元如何协同工作以处理视觉信号的过程。
在学术出版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国际知名数据出版商威立集团合作推出的全新期刊《智能机器人(英文)》日前正式发布首期创刊号。该期刊由来自世界各地的49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支持,其中包括26位国内外院士,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威立平台实现开放获取后,创刊号的文章吸引了来自中国、瑞士、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成果。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科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不仅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更表现在科技治理能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软实力"要素方面。其中,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反映科技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在古生物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团队近期取得一项重要发现:他们在江西省德安县发现了距今约4.3亿年前的一种新属种盔甲鱼类——隆平德安鱼。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化石发现地的地名特色,也表达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深切致敬。这种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发现,在中国屡见不鲜。
建设科技强国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和技术突破,更需要在制度、文化、人才等软实力层面持续深耕。从远古时期的化石记录,到今天闪耀太空的吴孟超星、屠呦呦星,越来越多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发现和天体名称不断涌现。这些成就既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科技软实力的高度肯定。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扩大"朋友圈",积极分享科技发展成果,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中国科技形象将呈现在世界面前。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