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全国100多家企业参展,150多款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同场竞技,参与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等项目。
自宇树科技亮相2025年央视春晚后,人形机器人在一级二级市场持续走热。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的举办更将行业热度推至新高。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浮现:这些赛事上表现出色的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行业目前是否出现泡沫?技术进步与泡沫之间应如何平衡?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在赛事中的表现是对硬件能力、运控算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检验。但必须承认,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闭环和产品落地仍处于探索阶段。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可能面临新一轮洗牌,外界需保持信心,同时也需耐心。
据了解,本次运动会设置了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等竞技项目,以及魔方、围棋等人机互动展示环节。裁判从步态、续航、认知计算等多个维度对机器人进行综合评估。
与此前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不同,这次赛事更像是一场"耐力赛"。部分机器人出现摔倒等问题,引发外界对其实际应用能力的质疑。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比赛的重要意义。"一名投资人表示,"就像19世纪的汽车比赛一样,当时的表现并不完美,但通过比赛暴露的问题为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开源证券认为,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和场景验证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相比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本次赛事实现了机器人全程跑步的关键技术突破。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当前行业存在泡沫。但投资人普遍认为,泡沫并非坏事,反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和驱动力。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表示,2016年人形机器人也曾出现过"泡沫"。他认为,企业需要明确商业化闭环和产业化价值,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突破。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进入工业领域,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他表示:"我们不奢望机器人比人类更好,至少要达到人类的水平才有用。"
冷晓琨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但他强调,目前需要聚焦商业化落地。他认为,技术上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可能需要3至5年,但考虑到安全等因素,真正爆发还需更长时间。
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于拓展人类能力,而不仅仅是模仿人类。他表示:"我们讨论的是未来产业,至少要以十年为尺度来考量。"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