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揭示心理健康遗传风险

责编:晨峰浏览:
城市快报网 时间:2025-04-24

一项由瑞士苏黎世大学主导的最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这种关联甚至体现在视网膜这一大脑的"远端部分"。该研究为未来更早地识别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常被比喻为大脑的"窗口"。这意味着,大脑内部的变化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到。已有研究表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其视网膜组织会出现轻微萎缩现象。然而,这种萎缩究竟是疾病本身的表现,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结果,一直存在疑问。

为解答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探讨了多基因风险评分与未确诊精神分裂症个体视网膜形态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较高的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确实会增加视网膜变薄的风险。

研究人员对数万名健康个体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通过基因评分评估他们患该病的可能性。借助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4939名英国和爱尔兰白人的数据,研究团队得以深入分析这些关联。

这项发现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与大脑内部变化相比,视网膜的变化更为容易检测。通过一种称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非侵入性眼部超声波技术,医生可以在几分钟内测量视网膜厚度,从而实现早期筛查。

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线索:与大脑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在疾病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携带更高神经炎症风险评分的个体,其视网膜特定区域的细胞层会更薄。这一发现支持了"炎症假说"——即炎症过程可能推动了精神分裂症的发展。如果这一假设成立,未来或可通过药物阻断这些炎症反应,从而为该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责任编辑:晨峰
THE END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