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构建三维监测监管体系

责编:晨峰浏览:
城市快报网 时间:2025-04-23
四川若尔盖:生态修复与科技赋能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川西北高原,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生态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近年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在若尔盖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并创新性地运用实景三维技术构建智慧监测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生态重构:让绿水青山焕发新生 位于川西北的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针对区域内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实施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当地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鼠害、河流侵蚀等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若尔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总目标的90%,预计今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后,区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都将得到明显提高。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守护绿水青山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创新性地运用实景三维技术构建了智慧监测体系。通过多期数字倾斜航空摄影测量,获取超过60万张航空影像数据,构建起覆盖项目区域的高精度三维模型。 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展示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自然环境信息,还能记录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等情况。技术人员形象地将这套系统称为若尔盖的"虚拟双胞胎",它能够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现生态修复过程和成效。 实时监测:守护生态环境 借助实景三维技术,系统实现了对项目区域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对白河干流唐克镇段5年间的变化对比可以看到,经过治理后的河道两岸绿意盎然,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从2023年开始,系统每年都会生成一份详细的监测报告,并持续完善评价和预警功能。这些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 碳汇探索:绿色资源变金山银山 在完成生态修复的同时,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还在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如何量化生态恢复带来的碳汇变化,为未来开展碳交易奠定基础。 目前,科研团队已经采集了2000多个土壤和植被样品,初步完成了固碳特征分析。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生态修复后的碳汇提升数值,为后续的碳汇价值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展望:创新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完成若尔盖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将继续探索创新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等新模式,推动高原泥炭湿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案例,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这次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尝试,展现了科技助力绿色发展的强大潜力。
责任编辑:晨峰
THE END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