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专家就运动与健康的科学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运动量越大、强度越高,健康效果就越显著。这种观念是否正确?什么信号预示着运动过量?不同人群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专家王健全指出,在临床上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高强度运动。一些人坚持每日步行两万步,甚至出现一天完成百公里长跑的极端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适量运动对身体有益,但过度运动会带来负面影响。王健全特别强调:"每个人的运动能力并不等同于健康水平。"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悸、大汗淋漓、肌肉酸痛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发出警示信号,此时应当及时调整或停止运动。
专家建议,科学的运动方案需要因人而异。普通成年人每周进行3至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时长在40分钟到1小时之间;或者选择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力量训练的方式,但频率控制在每周1至2次。
针对特殊人群的运动指导同样重要。对于脂肪肝患者,建议将有氧运动与核心肌群训练相结合,如划船机和 plank 平板支撑练习。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左右,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较为适宜。而老年人群体则需要特别注意评估身体状况,在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王健全最后强调:"科学运动的核心是适度,而不是一味追求运动量。只有合理控制运动量,给予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才能让锻炼真正发挥长期健康效益。"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